問1:《人社規劃》是在什么大背景下出臺的?主要的依據是什么?
答:“十四五”時期,是我市全方位推進高質量發展超越的重大戰略機遇期。要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積極服務和深度融入新發展格局,推進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高質量發展,在打造海絲名城、智造強市、品質泉州,加快建設現代化中心城市新征程中續寫人社篇章。
依據《泉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O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福建省“十四五”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專項規劃》,制定本專項規劃。本規劃重點闡述“十四五”時期(2021-2025年)我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的總體思路、發展目標、主要任務和重點建設項目,是“十四五”時期我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工作的重要指導性文件。
問2:《人社規劃》提出“十四五”主要的發展目標有哪些?
答:我們主要提出了七個目標,力爭用五年時間能夠實現。
一是促進就業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容量不斷擴大,就業質量穩步提升,就業創業環境進一步優化,勞動者技能素質持續提高,結構性就業矛盾持續緩解,重點產業、重點群體穩崗就業保持穩定。“十四五”時期,開展補貼性職業技能培訓20萬人次,其中農民工參加職業培訓5萬人次;城鎮新增就業45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2%以內。
二是多層次社會保險體系更加健全。認真落實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失業保險省級統籌,建立更高質量工傷保障制度體系。社會保險待遇水平穩步提高,社會保險基金安全持續加強。“十四五”末,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達95%,失業保險參保人數達88萬人,工傷保險參保人數達148萬人。
三是人才隊伍素質更高更契合產業實際。深入實施人才強市戰略,堅持人才優先,提高人才質量,優化人才結構,高層次人才、專業技術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隊伍持續壯大,人才工作由服務支撐產業向引領產業發展升級,全社會識才愛才敬才用才氛圍更加濃厚,人才的貢獻和價值備受尊重,引得進、留得住、過得好的“人才港灣”加快成為泉州引才的“金字招牌”。“十四五”末,技能人才、專業技術人才和高層次人才總量力爭分別達100萬人、56萬人、3萬人。
四是人事制度改革更加深入。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持續深化,事業單位聘用、崗位管理、職稱制度、公開招聘等制度更加完善,形成權責清晰、分類科學、機制靈活、監管有力,符合事業單位特點和人才成長規律的人事管理制度。人事考試服務水平進一步提升。規范和監督表彰獎勵活動,營造尊崇榜樣、爭做先鋒的良好社會氛圍。
五是收入分配秩序更加規范有序。工資收入分配體系更加優化,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工資集體協商制度更加完善,企業職工工資水平合理增長。事業單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斷深化,建立符合事業單位特點的工資分配制度。
六是勞動關系更加和諧穩定。勞動關系協調機制、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仲裁制度、勞動保障監察執法體制機制進一步健全,勞動關系治理水平全面提升,勞動人事爭議調解成功率、仲裁結案率分別達60%、90%,勞動保障監察舉報投訴案件結案率不低于96%,農民工工資支付有效保障。
七是人社系統能力建設更加全面。人社公共服務制度和標準體系全面建立,智慧服務能力顯著提高,社會保障卡發行應用基本實現全覆蓋,社保經辦服務體系更加完善,讓群眾享受更加規范、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務。“十四五”末,社會保障卡持卡人數達787萬人,申領電子社??ㄈ丝诟采w率達68%。
問3:招工引工一直是老生常談的問題。針對“十四五”出現的新形勢新情況新變化,主要采取什么措施來破解?
答:針對招工引工難題,我們提出“破解結構性缺工問題,促進更充分更高質量就業”。重點突出“一個導向”,做足“兩個量”?!耙粋€導向”就是貫徹中央和省、市《規劃建議》提出的“堅持經濟發展就業導向”的要求,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健全就業和產業、財政、貨幣等政策協同和傳導落實機制?!皟蓚€量”:一個是擴大就業容量。針對我市民營經濟“五分天下有其四”的規模優勢,在促進重點群體就業的基礎上,首次專門提出促進制造業等重點產業高質量就業;針對重點群體就業,提出抓好高校畢業生、農民工、退役軍人、就業困難人員等重點群體穩崗就業;針對我市快遞業、物流業、平臺經濟、電子商務等新業態蓬勃發展,提出強化創業帶動就業政策扶持,大力推動多渠道靈活就業和新業態就業,鼓勵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返鄉下鄉人員等各類創業主體創業帶動就業。另外,提出做大做強晉江、石獅、臺商區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支持豐澤區等有條件的地方建設產業園,推動人力資源服務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提出統籌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戰略有效銜接,促進脫貧勞動力穩定就業。另一個是提高就業質量。針對職業技能培訓與勞動者技能提升需求不夠契合,提出政企聯手提高勞動者崗位技能,一方面是抓職業技能培訓,從完善職業技能培訓體系、加強職業培訓基礎能力建設、提高勞動者職業素養等方面闡述;另一方面是引導企業重視并開展內部培訓,提高培訓針對性和規模、質量,著力解決結構性就業矛盾。
問4:社保待遇是勞動者最關注的切身利益問題。作為民營經濟大市,應該說泉州在這一方面還大有文章可做,在“十四五”時期準備怎么做呢?
答:針對企業參保擴面還有空間問題,提出“強化兜底功能,完善多層次社會保險體系”。重點突出兩個方面:一是順應老齡人口增多的實際,提出構建以基本養老保險為基礎、企業(職業)年金為補充、與個人儲蓄性和商業養老保險相銜接的“三支柱”養老保險體系。二是立足我市民營企業多、企業職工參保仍有較大空間的實際,提出加大力度推動社保參保擴面提標,同時順應新就業形態蓬勃發展態勢,大力引導企業及企業職工參保,實施新就業形態群體參保行動,積極引導新業態從業人員、靈活就業人員等重點群體參保。另外,還提出探索基本養老保險、工傷保險、失業保險“三保合一”改革,按照國家和省上部署落實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政策。
問5:人才是第一資源。市委、市政府提出人才強市戰略,人社部門作為政府人才工作部門,如何培養壯大人才隊伍,助力泉州高質量發展超越?
答:針對制造業等重點產業緊缺急需人才需求,提出“縱深推進‘港灣計劃’,壯大契合泉州產業需求的高素質人才隊伍”。重點構建“金字塔”型人才支撐體系,突出兩個方面:一是做強領軍人才“塔尖”。積極呼應泉州創建全國民營經濟示范城市,提出不盲目追求引進高精尖人才,借助實施人才“港灣計劃”,提出更注重立足我市民營企業產業鏈創新鏈,引進重大項目、關鍵技術、重點產業、“卡脖子”環節等緊缺急需高層次人才,引進契合泉州重點端產業需要的高端人才。二是做實支撐人才“塔身”“塔基”。針對我市是民營經濟大市,產業工人隊伍龐大但技能人才總體不足的實際,用較大篇幅新提出技能人才“百千萬”培養工程,保障“技能泉州”行動實施,同時新提出建立技能人才休假培訓制度,讓高技能人才和高層次人才、勞模一樣享受待遇。提出繼續補充基礎性人才,用好安居補助、社保補助,進一步加大高校畢業生引進力度,幫助企業引進產業急需高校畢業生。專門設立一節闡述臺灣人才就業創業、引進評價、社會保障、評選表彰等工作,專門設立一節闡述服務鄉村人才振興工作。
問6:人事制度改革是激發干部隊伍活力的重要手段。如何用好改革這個手段,激發激勵人社干部全身心投身人社事業發展?
答:針對人事制度改革,提出“穩步推進改革,提高人事管理科學化水平”。重點突出三個方面:一是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提出按照國家和省上部署推行縣以下事業單位管理崗位職員等級晉升制度。提出依托省機關事業單位人事管理平臺推動人事管理、工資、社保等辦事環節“一件事”服務。二是職稱制度改革。提出堅持“以用為本”,支持專業技術人才“術業專攻”。提出推進職稱評審權限下放擴面,探索在工程系列設置一批新興專業,鼓勵支持鞋服、食品等特色產業自主評價。提出探索在新興領域試點開展職稱評審。提出在制造業先行先試產業職稱改革,支持技能人才與工程技術人才職業貫通發展。提出職稱申報評審“全程網辦”。三是事業單位公開招聘。提出在做好教師、衛生兩大公益事業單位人員公開招聘的同時,加大事業單位招聘高校畢業生力度,大力支持教育、衛生、農業、林業等縣鄉基層事業單位簡化方式招聘補充緊缺急需人才。
問7: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追求。如何進一步拓寬增收渠道,提高人民生活品質?
答:針對居民收入有待進一步提升問題,提出“聚力居民增收,優化工資收入分配格局”。重點抓好居民增收、企業工資宏觀調控、國有企業事業單位收入分配改革。認真貫徹省委、市委關于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超越的部署要求,延續實施促進居民增收行動計劃,實施城鎮職工、農村居民、高級人才、困難群體“四大群體”增收計劃,推進居民工資性、經營性、財產性、轉移性收入“四項收入”提升行動。
問8:和諧勞動關系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一環?!笆濉逼陂g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機制,“十四五”如何進一步用好并深化拓展?
答:針對產業轉型升級、新業態發展對協調勞動關系提出新挑戰,提出“堅持標本兼治,合力構建和諧勞動關系”。把“十三五”總結形成的行之有效的工作經驗寫進《規劃》,提出“十四五”期間進一步鞏固提升這些成果,主要包括鞏固和諧勞動關系創建成果、“3+5”根治欠薪工作機制、勞動人事爭議“五級聯調”工作體系,通過制度機制的不斷完善并抓好落實,營造良好發展環境。針對新就業形態,提出加快落實《關于維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勞動保障權益的指導意見》,建立完善適應靈活就業和新就業形態的勞動權益保障制度。
問9:營商環境是一個地方發展環境好不好的重要指標。人社領域營商環境和群眾息息相關,如何在這方面持續發力?
答:針對人社領域營商環境與人民群眾的期待還有差距,提出“優化營商環境,提升人社服務和行風建設水平”。認真貫徹市委、市政府開展“營商環境提升年”活動的部署,把營商環境建設作為“十四五”時期的重要工作來抓,對標先進城市營商環境建設,用較大篇幅提出抓好4個方面:
一是人社窗口服務。提出加強窗口單位制度建設,分門別類明確要做好咨詢服務、窗口服務、疑難問題標準化解答、24小時自助服務等工作。提出積極探索市、縣社保經辦機構整合,加快實現“一門式”“一窗式”服務。
二是人社服務標準化便民化。提出全面實施人社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化管理,推動人社服務“打包辦”“提速辦”“簡便辦”“跨省辦”“就近辦”“網點辦”,特殊情況“上門辦”,明確“一件事”打包辦事項,建立跨部門“一件事”打包辦工作機制。
三是“互聯網+人社”建設。提出升級完善就業服務、數字仲裁、勞動監測等人社信息系統,全面推進第三代社??òl行應用;同時,針對惠企政策落實不夠快問題,貫徹市委、市政府部署,提出推進惠企政策線上直達兌現,打通惠企政策落地操作鏈。
四是系統行風建設。通過窗口工作人員全員輪訓和窗口單位業務技能練兵比武兩個抓手,打造過硬窗口工作人員隊伍。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