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我局認真貫徹市委、市政府和省人社廳的部署要求,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著力抓好就業創業、社會保障、人才建設、人事管理、收入分配、勞動關系、營商環境等工作,全市人社工作取得較好成效。“社銀合作”新模式獲評我市優化營商環境“最具獲得感”十大舉措。根治欠薪“兩有兩發”閉環機制入選全省人社系統優化營商環境“最具獲得感”十件事。《黨建XIN機制 就業顯擔當》獲全省機關“感悟思想偉力·爭創模范機關”宣講作品三等獎。
一、堅持就業優先,著力抓好穩工穩崗工作
城鎮新增就業9.54萬人,失業人員再就業1.86人,均超額完成省定目標任務。穩崗就業相關做法獲《福建日報》報道。一是著力實施公共就業能力提升示范項目。30個子項目全部實施,支出資金近4億元,其中示范項目中央資金1億元,支出進度均達100%。二是在全省率先出臺穩工穩崗政策。出臺“泉城就業”助企穩崗促發展10條措施,接續實施援企穩崗政策,減負6.25億元,惠及企業14.2萬家次。爭取上級各類資金15.94億元,排名市直部門第五。三是拓展招工引工渠道。開發“招聘導航4.0”,舉辦線上線下各類招聘活動745場,參會企業1.47萬家次,發布崗位信息41.3萬個次。組織企業赴省內外52個人力資源豐富地區開展勞務對接活動174場。四是優化畢業生就業創業服務。在全省率先出臺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12條措施,策劃開展“書記市長送崗留才進校園”、第七屆閩西南協同發展區人才交流大會等活動,舉辦校園招聘211場,提供就業崗位8.2萬個,畢業生就業去向落實率超94.82%。促進畢業生高質量就業做法在全省推進會上作典型經驗交流發言。五是推進零工市場標準化建設。立足“一縣一產業”特點,在原有3種零工市場模式的基礎上,出臺零工市場標準化建設方案,按照建設成效和工作量給予最高16萬元獎補。全市建成線下零工市場43家、零工服務點101個,搭建線上零工平臺11個,已提供零工崗位4.1萬多個,服務企業6100多家,登記零工求職人數5.2萬人。六是強化創業支持。遴選市級優秀畢業生創業項目60個,給予資金資助160萬元,并為15個項目爭取省級資金資助77萬元。舉辦第六屆“中國創翼”創業創新大賽市級選拔賽,組織參加省級選拔賽和全國總決賽,獲全國優秀獎2個、“創翼之星”3個,省級二等獎5個、三等獎2個,我局獲優秀組織獎。舉辦馬蘭花創業培訓班43期,培訓人數1200多人。落實創業擔保貸款政策,向畢業生提供“大學生創業擔保貸”114筆,共2368.5萬元。七是推進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建設。采取“中央商務區+豐澤分園區”模式,與豐澤區政府共建的人力資源服務總部經濟園區建成開園,帶動各地人力資源服務業發展。全市共有人力資源服務機構720家,提供人才人力資源服務25萬人次以上,人力資源服務業營收規模超百億元。
二、堅持兜底保障,著力抓好社保擴面提標
新增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工傷保險、失業保險參保人數14.53萬人次。城鄉居民、機關事業單位兩類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均排名全省第一。一是抓社保擴面。舉辦“社保服務進萬家”等活動,推行社保服務“就近辦”模式,重點引導新業態從業人員、靈活就業人員等群體參加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依托銀行網點為企業、群眾提供便捷參保服務,讓企業職工的生活更有保障。二是抓待遇調整。于1月上旬和10月中旬,在全省率先完成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標準兩次調整提高工作,累計將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月領基礎養老金標準調整提高20元,實現一年兩調,惠及111.29萬人,惠及人數全省最多。完成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調整工作,惠及企業退休人員14.08萬名,調整后月人均增加94.48元。平穩提高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繳費基數下限至3300元/月,工傷保險繳費基數下限至4433/月。三是抓兜底保障。全市共為9.64萬名困難群眾代繳城鄉居民養老保險費1950.65萬元,向51.03萬名被征地(征海)人員支付養老保障金16.29億元。強化失業保險兜底保障,向領取失業保險金人員發放相關待遇2.36億元,惠及11.83萬人次。全市共辦理工傷認定案件近9000件,支出工傷保險待遇5.47億元。四是抓工傷預防。出臺我市機械制造行業重點企業工傷預防能力提升培訓工程實施方案,通過購買第三方機構服務的方式,對我市危險化學品企業班組長(含車間主任)工傷預防能力提升項目的實施情況和績效目標落實情況進行評估驗收,提升工傷預防項目驗收規范化水平。加強工傷保險醫療服務協議管理,已簽訂服務協議的醫療機構、輔助器具配置機構67家。五是抓基金監督管理。部署推進社保基金管理鞏固提升行動,開展全市社保基金經辦管理風險專項檢查,通過自查和市、縣兩級交叉互查相結合的方式,進一步規范我市社保經辦管理。目前,深化整改階段發現問題已全部完成整改、整改率達100%,追回資金742.44萬元,有效維護了社保基金安全。
三、堅持引才聚才,著力抓好人才隊伍建設
深入實施人才“港灣計劃”和“涌泉行動”、青年人才集聚行動,以更大力度推進高層次人才、技能人才、專技人才三支隊伍建設。新增各類人才10.9萬人,人才總量突破245萬人,排名全省第一。
1.高層次人才:一是深入實施青年人才集聚行動。落實青年人才集聚“新8條”,配合市委人才辦赴廈門、福州、北京等地高校開展校園引才活動,舉辦第七屆閩西南協同發展區人才交流大會、國家高層次人才服務行等活動,提供就業崗位12萬個次,招募校園引才大使421名,引聚高校畢業生3.42萬人。二是做好第三屆全國博士后創新創業大賽籌備工作。成功爭取第三屆全國博士后創新創業大賽在我市舉辦,牽頭制定大賽總體方案及具體方案,于12月10日經大賽組委會第一次會議審議通過。注重大賽成果轉化對接,晉江留學人員創業園獲批部省共建留學人員創業園,吸引更多海外留學人員來泉創新創業。三是加強高層次人才認定。充分發揮用人單位主體作用,拓展高層次人才自主認定覆蓋面,滾動更新試點單位147家。新增市級以上高層次人才2952人,累計自主認定高層次人才1808人。四是加強博士后平臺建設。堅持“筑巢引鳳”,持續推動博士后平臺建設,新增國家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家、累計27家,省級創新實踐基地11家、累計26家,累計引進博士人才320人。五是加強人才服務。通過發放“優才卡”,提供免費乘公交、免費體檢、免費游景區等優才服務48萬人次,幫助人才解決“關鍵小事”。配合市委人才辦打通“人才港灣”信息平臺與高層次人才認定“一站式”平臺信息共享功能,開通人才辦事“綠色通道”,開展優才服務提升行動,深入各地明察暗訪,發現問題30多個,限時整改提升,優化人才服務水平。
2.技能人才:一是承辦福建省第一屆職業技能大賽。成功舉辦福建省第一屆職業技能大賽,泉州代表隊獲得團體總分第三名,我局被授予“突出貢獻獎”。我市以《堅持“三維”調度 高標準高質量辦好大賽》為題,在全省人社工作會上作大賽組織實施經驗交流發言。市縣兩級舉辦職業技能競賽100多場,對60多名競賽第一名選手授予“泉州市技術能手”,通過選拔優秀選手,激勵各類人才走技能成才之路。二是實施職業技能提升工程。圍繞九大千億產業集群,大力推進技能培訓進園區,推行定制化、項目制培訓,加快培養產業緊缺急需技能人才,完成培訓5萬人次,技能人才總量達177萬人,排名全省第一。加強職業技能提升平臺建設,入選國家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6家、省級8家,評選市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12家,獲評省級職業技能提升中心1家、公共實訓基地2家。積極培養高技能領軍人才,累計入選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7家、省級技能大師工作室102家,獲評省級技能大師16人,評選市級技能大師工作室71家、市級技能大師232人。5月31日,央視《焦點訪談》欄目報道了我市多形式開展技能人才培養相關做法。三是實施技工教育強基工程。成立全市技工教育聯盟,啟動泉州技師學院永春校區主體工程建設,依托泉州技師學院成立省級職業訓練院,籌備設立泉州創業大學,開展省級“精匠班”校企合作試點,構建以泉州技師學院為龍頭的技工教育矩陣。全市新增技工院校2家、總數達11家,共有在校生近2萬人,每年培養畢業生5000人。四是推進職業技能多元評價認定。鼓勵企業、培訓機構、行業協會申報職業技能等級認定資質,開展職業技能等級認定。全市共開展職業技能等級鑒定、評價6.73萬人次,取得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或職業資格證書5.35萬人。
3.專業技術人才:一是完善事業單位崗位設置和聘用管理。圍繞黎大、醫高專專升本關于專技人才的需求,調整核定崗位設置,優化人才結構比例。指導文保中心、教科院等單位,打破機制壁壘,創新專技人才評價機制,提升專技人才隊伍職稱晉升空間,助力我市文旅和教育事業發展。共核準、調整、變更崗位設置方案37個,辦理各類專業技術人員職稱聘任手續5000多人次。二是批準確認各類職稱資格。新增專業技術人才2.74萬人,其中高級2169人(正高174人、副高1995人)、中級9267人、初級16004人,總量達60.84萬人。三是開展民辦高校教師報備員額試點工作。確定泉州信息工程學院等4所民辦本科高校作為首批試點單位,對具有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學歷且具備正高級職稱的專任教師實行編制報備員額管理,著力解決民辦高校教師待遇問題。目前,4所試點高校共有59人申報。四是實施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更新工程。重新認定市級繼續教育基地25家,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培訓模式,分類別、分層次授課,全市開展教育、醫學等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培訓27.2萬人次。
四、堅持深化改革,著力抓好人事管理工作
一是做好事業單位公開招聘方案核準備案等工作。辦理各類事業單位公開招聘方案核準、備案54件,審核發布招聘計劃崗位7251個。同時,做好市直事業單位公開招聘編制內工作人員擬聘用人員公示和聘用人員審核、備案等后續工作,共辦理市直政府系統事業單位核準聘用503人、市直公立醫院公開招聘編制內工作人員核準聘用備案98人。二是開展評選表彰工作。會同市委辦做好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的提名評選工作,共推出3名提名對象;會同市委組織部、宣傳部開展第五屆福建省“人民滿意的公務員”和“人民滿意的公務員集體”的推薦評選工作,共推薦2個集體和4名個人;會同市民政局等18單位開展17個全國系統評選推薦活動,共評選推薦11個先進集體和25名先進個人(勞動模范);會同市住建局等4個單位開展4個全省系統評選推薦活動,共評選推薦24個先進集體和48個先進個人;配合市發改委開展1個全市評選表彰推薦活動,共評選推薦28個先進集體和100名先進工作者。三是做好工勤人員服務管理。組織工勤人員參加崗位考核3168人次,254人取得初級工、中級工、高級工、技師崗位資格,其中初級工42人,中級工98人,高級工69人,技師45人。組織58人參加全省機關事業單位高級技師評審,有10人擬推薦取得高級技師任職資格。聘任(續聘)工勤人員290人。四是做好各類考試服務工作。承辦公務員、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選優生和社會工作者、經濟專業技術資格、一級建造師、一級消防師、執業藥師、注冊安全工程師等考試的考務服務工作,服務考生12多萬人,每場考試均平穩有序進行。五是做好人事檔案管理服務。嚴格規范人事檔案管理,共審核查閱檔案1.8萬卷次,接收檔案547卷、調出306卷,現有庫存檔案2.2萬卷。接收并審核市直部門及其直屬單位歸檔材料6萬多份。
五、堅持居民增收,著力抓好收入分配工作
一是深化事業單位工資制度改革。落實機關單位人員兩年一檔和五年一級工資待遇調整機制,共審批符合晉升條件的機關工作人員6500多人次;審批符合晉升條件的事業單位工作人員1.89萬人次。開展非營利性工資總額指標督查調度工作,督促指導各單位及時發放市直機關公務員和機關工勤人員年度考核獎1.73億元。二是加強市屬國有企業工資宏觀指導。按照國家和省政府工資收入分配宏觀調控政策要求,綜合考慮勞動生產率提高和人工成本投入產出率、職工工資水平市場對標等情況,結合工資指導線合理確定年度工資總額預算方案。三是加強企業收入分配指導。開展企業薪酬調查,完成1789家樣本企業的薪酬數據收集和匯總上報工作,及時發布薪酬調查信息。開展工資支付情況專項檢查行動,加大投訴舉報案件處置力度,依法糾正和查處違反最低工資標準規定等違法行為,切實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
六、堅持權益保障,著力構建和諧勞動關系
全市共協調、立案處理欠薪等案件653件、較去年下降21.8%,為4952名勞動者追發勞動報酬4073.49萬元,勞動關系總體平穩可控,未發生因欠薪引發的重大群體性事件和極端事件。省對市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工作考核連續三年獲評A級。一是落實根治欠薪“兩有兩發”閉環機制。推行大數據監管模式,推動工資支付全鏈條線上監測管理,形成“有平臺”“有錢發”“發到人”“發到位”的工作閉環,切實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該模式推行以來,累計監管工程項目5096個,代發工資606.8億元,惠及農民工81萬多人。二是開展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護專項調研和監察執法行動。定期組織開展人力資源市場秩序整治、高溫天氣防暑降溫和勞動保護等監察執法行動,依法查處侵害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的違法行為。聯合市郵政管理局探索建立快遞行業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推動順豐、中通等快遞行業頭部企業建立勞動爭議調解工作站點,強化快遞行業普法宣傳和勞動爭議調處工作。全市共處理涉及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案件76件,涉及勞動者86人、勞動報酬263.11萬元。三是推進勞動人事爭議調解品牌建設。打造“泉調解”及“晉心晉力”“獅正和緣”“豐和語暢”等縣域調解品牌,在全省率先建立臺胞臺企勞動爭議處理機制,設立4個臺胞臺企調解中心。市縣兩級均設立調解中心,鄉鎮(街道)調委會實現全覆蓋。全市共處理案件1.69萬件,調解成功率達76.24%,惠及勞動者1.8萬人。“泉調解”勞動人事爭議五級聯調工作機制獲省人社廳發文推廣,我市連續四年均有基層調解組織被人社部辦公廳等部門通報表揚。
七、堅持惠企便民,著力優化人社領域營商環境
一是創新勞動能力鑒定便民化服務。組織專家到德化鑒定站開展就近鑒定4場,服務傷殘職工122人次,到南安、安溪、永春等地為重癥職工開展上門鑒定13人次。全市共受理勞動能力鑒定申請8039件、同比增長45.56%,組織現場鑒定會218場,完成鑒定7873件、同比增長32.43%。二是推出社保待遇領取便捷服務。建立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待遇領取資格認證常態化工作機制,每月提前摸排認證周期將滿的人員,及時提醒待遇領取人員完成認證。對高齡、重病、重度殘疾等行動不便的待遇人員做好上門服務,共提供上門服務4.11萬人次。三是拓展社保卡服務功能。完善社保卡“市民一卡通”服務功能,在泉州市、晉江市圖書館和南安市李成智公眾圖書館實現“免押金電子社保卡借閱”功能。全市累計換發第三代社保卡508萬張、簽發電子社保卡660萬張。四是持續優化人策匹配機器人。對企業群眾的政策需求精準畫像,與政策批量匹配,讓“人找政策”變為“政策找人”。全市更新人策匹配機器人政策57項、總數達313項,全年提供匹配服務4.63萬人次。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