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近3億。隨著我國步入老齡化社會的步伐加快,養老不僅僅是家庭責任的延續,也是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日前,《中國健康老齡化發展藍皮書(2023—2024)》(下文簡稱《藍皮書》)發布,標志著從“養老”向“享老”觀念的轉變。這一變化蘊含著深刻的價值觀變革——從以往側重于基本生存保障的“養老”模式,轉向了強調生活質量、個人價值實現及社會參與度的“享老”新理念。
作為一項系統工程,“養老”變“享老”需要調動每一個社會細胞的力量,形成全社會的共識與行動,從而構建一個全面包容、老年友好的社會環境。
“積極老齡觀、健康老齡化”的理念,是“享老”的核心精神。老年人是社會的受益者,更是貢獻者,他們的經驗和智慧是社會寶貴的財富。我們要構建一個無年齡歧視的環境,鼓勵老年人持續學習和技能更新,促進跨代交流,讓老年人能夠在晚年繼續發光發熱,實現自我價值,同時也為社會注入正能量。
養老服務體系的完善,是實現“享老”的基礎。《藍皮書》提出,“9073”是中國基本的養老模式,即90%的老年人選擇居家養老,7%依靠社區支持,3%入住養老機構。這要求我們既要關注機構養老的質量提升,也要重視居家和社區養老的服務升級。通過家庭適老化改造、智慧養老床位、老年活動中心和老年食堂的建設,讓老年人在熟悉的環境中享受便捷的服務,減輕子女負擔,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
農村養老服務是整個養老體系中的薄弱環節,也是“享老”理念能否全面落地的關鍵所在。針對這一現狀,應加強農村養老服務網絡建設,充分利用農村社區的互助優勢,構建縣鄉村三級聯動的養老服務機制。通過發展農村老年食堂、建立小型醫療站點等方式,確保農村老年人能夠就近享受到基本的養老服務,減少城鄉養老差距。
科技的進步,為“享老”提供更多可能性。通過科技手段解決“不適老”問題,讓“黑科技”更加貼近老年人的實際需求,除了能夠提升養老服務效率,還能增強老年人的社會參與感和自我價值感。例如,智能健康監測設備可以實時監控老年人的身體狀況,預警潛在的健康風險;遠程醫療平臺能夠提供便捷的醫療服務,減少老年人往返醫院的不便;數字技術的發展為老年人提供全新的社交平臺,老年人可以與同齡人甚至年輕人建立聯系,分享經驗,學習新知,保持思維的活躍和情感的豐富。
銀發經濟的興起,為“享老”時代的到來提供堅實的經濟基礎和豐富的消費選擇。老年人群體的多元化需求催生了新的市場機會,從健康管理到休閑娛樂,從教育培訓到旅游出行,銀發經濟正成為拉動內需、促進就業的新動能。預計至2035年,銀發經濟規模有望達到30萬億元,這既有助于緩解養老資金的壓力,還能激發社會活力,推動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
“養老”變“享老”,不僅意味著政策的調整和服務的優化,也是一場全社會的變革,要求社會各方面更加有為——政策需更加人性化,服務要精細化,科技應用需貼近老年人需求,社會文化要倡導尊老敬老,經濟體系應發展適老產業……最終實現老年人生活品質的全面提升,讓“享老”成為每一位老年人應有的權利和美好的現實。(來源:泉州晚報)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